時代的遷移與世代的交替,
曾經深埋的記憶逆流而上,
濺起一陣不容忽視的水花,
讓「永和」成為豆漿的代名詞。
戰後,與國民政府一起遷台的軍民,選擇在中和地區落腳,外省籍的豆漿與麵點師傅便逐漸在這裡站穩腳步,建立起自己的家園,那時候的台灣,異軍突起打進美國威廉波特世界少棒大賽,無疑使剛從戰後的種種混亂中復甦的整個臺灣頓時沸騰。
但因為比賽終了經常已是臺灣的凌晨時分,為了消解觀賽後的激情,在那個年代,由外省師傅們經營的豆漿店在誤打誤撞下成了最好的去處,口耳相傳下,漸漸地這也成為一種風尚,各處早餐豆漿店皆以「永和豆漿」為名,或加上些許修飾, 無可否認的是,永和豆漿已經逐漸成為大眾耳熟能詳的名字。
LOGO利用擬人化呈現中式早餐,將黃豆、包子、豆漿及燒餅描繪成一個個Q版小人,一起手牽著手仿佛要去郊遊的可愛模樣,吸引著顧客的眼球,也象徵永和豆漿大王在深夜時分為顧客提供最暖心的需要,手繪硬體字的呈現,直角轉彎處有弧圓的筆法,讓字體有柔順感,代表永和豆漿蘊含的人情溫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