所謂的 Logo 設計,指的是把品牌的理念、個性和價值,用最簡潔的方式濃縮成一個能被一眼認出的符號;它結合了 圖像、文字與色彩 等元素,每個細節都在說故事。
像是圖像可以是抽象的象徵,也可以是具體的符號、標準字的形狀與粗細會影響品牌給人的印象。
而Logo顏色更是情緒的直球——紅色充滿熱情、藍色讓人聯想到信任與科技、綠色則代表自然與健康。當這些元素搭配得宜,會使人感覺Logo 不只好看,更能在視覺上塑造氛圍。
Logo設計前應該先了解的基本觀念
從第一眼開始,打造讓人記住的品牌形象
Logo不只是為了好看去做設計,更多的是為了賦予讓人 一眼就記住你 的能力。在品牌與大眾之間建立連結的第一步,往往就是那個簡單卻有力的符號——它像是一張臉,承載著品牌的個性、語氣與價值觀,是視覺溝通中最直接、也最有記憶點的橋樑。
當一個Logo設計的清晰、簡潔又有特色時,不僅能提高辨識度,更能在短短幾秒內讓人產生熟悉感,進一步轉化為信任與偏好。想像一下,你腦中描繪速食品牌時,是否立刻浮現那個鮮黃色的 M?這就是視覺語言的力量——當一個符號能在毫無思考下被直覺喚起,表示它早已在消費者心中佔有一席之地。
這種從「看見」到「記住」,再到「選擇」與「信任」的過程,不只是行銷效果,更是一場長期的品牌經營。許多企業願意投入大量時間與資源打磨Logo,正是因為他們明白,經營品牌不是一次性的Logo設計任務,而是那種能在記憶中發芽的種子。只要品牌維護得當,它的價值將隨時間逐漸發酵,成為品牌最堅實的資產。
細節不是裝飾,而是品牌的語言
真正有力量的Logo設計是建立在深入理解品牌之上的整合思考。圖像、標準字、色彩、比例,每一項看似基本的元素,其實都在傳遞訊息——構成一套品牌專屬的視覺語言。
圖像不只是符號,它承載著精神內核;標準字像是品牌的語調,有的厚實穩重、有的細緻優雅,反映出品牌的個性。而色彩,更是喚起情感最直觀的方式:紅色熱情奔放,藍色冷靜專業,綠色自然清新……這些色調不只是美感的選擇,更影響著第一印象的氛圍。
當所有元素彼此呼應、協調一致,整體視覺形象就會展現出一種自然的完整性,也更容易在潛意識中建立起觀者的情感連結。這不僅提升品牌在市場中的辨識度,也在無形中拉近了與消費者的距離。
Logo 每一個細節,都是品牌對外溝通的語言。
認識 Logo 的型態
Logo 的三大常見型態
1. 文字型(Wordmark)

以品牌名稱或字母為主的 Logo。
透過文字造型、筆劃與間距的調整,建立專屬識別。
像 Google、Coca-Cola、FedEx 都屬於這一類。
適合:
- 品牌名稱簡潔、具特色。
- 希望以名稱本身建立記憶點。
- 主要應用於網頁、包裝、社群等平面媒介。
優點:辨識高、閱讀清楚。
缺點:若名稱較長,可能在小尺寸應用時不易識別。
2. 圖像型(Symbol / Icon)

以符號、形狀或具象插畫作為主要元素。
例如 Apple 的蘋果、Nike 的勾勾、X 為主的 X (前身是Twitter)。
這種類型的 Logo 通常能在視覺上快速吸引注意,也方便跨語言傳遞;但與品牌名稱聯接性較低。
- 品牌理念具象、可轉化成符號。
- 已有一定知名度或想強化視覺記憶。
- 希望 Logo 在沒有文字時也能單獨使用。
優點:形象鮮明、延展性高。
缺點:前期需要較多曝光,才能建立消費者記憶。
3. 混合型(Combination Mark)

結合「文字+圖像」的 Logo,例如上圖所示,都透過文字與圖像搭配,讓 Logo 在各種應用上都能靈活使用,也是目前最常見的形式。
適合:
- 新創品牌或剛起步的公司。
- 希望同時強化品牌名稱與圖像記憶。
- 想兼顧辨識性與視覺彈性。
優點:平衡文字與圖像的優勢,能靈活應用於不同媒介。
缺點:設計過程需特別注意比例與整體協調。
Logo設計之前要做好品牌名稱預查,省下日後無限麻煩
品牌名稱並不是隨便想一個名字、畫張圖就能馬上開始。很多創業者在品牌初期,早早就準備好理念、配色,甚至整體風格,但真正送件申請商標時,卻發現這個名字早已被他人註冊。
這種情況往往令人沮喪,不只可能讓整套設計推翻重來,甚至動搖品牌定位。對剛起步的團隊而言,更可能造成時間、人力與行銷成本的大量浪費。因此,我們才會強調:在開始設計之前,一定要先做「商標名稱預查」。
可以先前往智慧財產局的商標檢索系統:商標檢索系統

然後如圖所示,將Logo的名稱輸入到商標文字(如1標註位置),然後點選搜尋(如圖二標註位置),系統將會開始查詢商標資料庫。

在查詢結果頁面請先將(標註1)位置的申請案(有效)、申請案(無效)、註冊案(有效) 這三的部分都打勾;註冊案(無效)則不需要勾選,因為 註冊案(無效) 這一部分較多的是因 到期消滅 緣故。
然後開始比對(標註2)位置的圖樣文字、商標名稱以及類別。
在實務經驗裡,商標被駁回的原因,多數並不是因為「Logo 圖形近似」,而是因為名稱或讀音和既有商標過於接近。也就是說,問題不只是「設計有沒有差異」,就算你在圖像上做了明顯區隔,只要名稱或發音容易混淆,依然可能無法通過審查。
常見的情況包括:
- 名稱發音相近:例如「MiLko」和「Milkco」,雖然拼法不同,但唸起來幾乎一樣,消費者難以分辨,因此常被駁回。
- 視覺差異不足:像「BlueCat」和「BluCat」,雖然只差一個字母,但整體觀感太過相似,仍被判定有混淆風險。
- 跨產業撞名:即使不在同一產業,也可能因為名稱完全相同或極為相似而失敗,例如飲料品牌「星河」就可能因為與娛樂公司「星河」重疊而被駁回。
- 使用過度普遍的字根:如「Green+」、「Eco+」、「Smart+」,因為市場上充斥大量類似名稱,缺乏足夠識別性,往往很難通過審查。
這些案例提醒我們:商標審查的重點不在於「你的 Logo 畫得有多不同」,而在於消費者能否明確區分來源。只要存在混淆的可能性,商標局就有機會會駁回。
千萬不要掉以輕心,以為換個字母或加個符號就能過關——名稱和讀音的近似度,往往才是最容易出問題的地方。
另一個常被忽略的細節是 「商標分類」。商標是依產業別劃分的,同樣的名稱在不同類別中使用,理論上可能共存。但如果你的品牌未來有跨產業的規劃,例如從餐飲拓展到服飾,那麼在一開始就應該提前規劃相關類別,避免後續發展受限。
Logo 設計前的前置作業:確認品牌形象,聚焦品牌精神,再開始設計
在確立品牌名稱之後,最重要的不是打開電腦開始畫圖,而是先釐清一個核心問題:你要為誰設計?要傳達什麼?
Logo 並不是單純的圖案,而是一個讓人「一眼記住品牌」的符號。如果一開始沒有想清楚方向,就算設計技術再高明,最終成果也可能只是「好看」,卻無法講述品牌的故事。
設計前的準備工作,就像打地基。這些前置作業能幫你釐清品牌定位、確立風格方向,讓整體設計更有效率、更貼近品牌個性。
一、釐清品牌定位與個性
設計的第一步,是深入了解品牌的本質。先問自己幾個問題:
- 品牌是做什麼的?希望解決誰的問題?
- 目標對象是誰?
- 希望別人用哪些形容詞形容你?(例如:專業、可愛、可靠、創新?)
- 當別人看到 Logo 時,你希望他們感受到什麼?
這些答案會直接影響標準字、配色與構圖的選擇。例如:
- 如果品牌強調「穩定與信任」,可以選用筆劃厚實、結構對稱的文字結構。
- 如果主打「創新與活力」,則適合搭配鮮明的色彩與動感造型。
品牌定位就像設計的方向盤——沒有它,再多靈感也可能走偏。
二、收集靈感與建立情緒板(Moodboard)
當品牌定位與個性方向確定後,下一步不是立刻開始畫草圖,而是先收集具體的靈感素材。
「簡約」「有質感」這類形容詞太抽象,不同人會有不同解讀。與其空想,不如找出實際能代表氛圍的參考素材。
你可以收集與品牌相關的各類元素,如:Logo、包裝設計、標準字、攝影風格、配色、材質等,並分為兩類:
- 喜歡的風格:例如配色、線條、構圖、氛圍等。
- 不喜歡的風格:例如過於花俏、色調太暗、風格過度可愛或複雜等。
把這些素材整理起來,製作一份情緒板(Moodboard)。可以使用 Figma、Miro、Canva 等工具,也可以手動拼貼在紙上。這份情緒板就是品牌的「氣氛地圖」,讓你一眼看出整體調性。
完成後,別忘了為每組圖片加上文字標籤,例如:「自然」「俐落」「柔和」「科技感」等。這些標籤能幫助你更具體地定義氛圍,快速鎖定風格方向。有時候,一兩個詞就能清楚傳達品牌的感覺。

三、用曼陀羅九宮格找出設計核心
當品牌的定位與情緒氛圍已經清晰後,可以進一步運用「曼陀羅九宮格」(Mandala Chart)來拆解與聚焦品牌的核心概念與視覺方向。
這個工具的操作原理如下:
- 中心格:寫下品牌主題或核心概念,例如「自然香氛」。
- 第一圈八格(關鍵字延伸):圍繞主題,發想八個能代表品牌氣質或價值的關鍵詞,如「森林」「放鬆」「質感」「純淨」「生活」「美學」「柔和」「氣味」。
- 第二圈(具象化元素延伸):再從每個關鍵詞延伸出八個具象化的視覺或物件元素,例如:
- 「森林」→ 苔癬、樹皮、松果、枯枝、落葉、木頭切片、石頭、蕨類植物
- 「放鬆」→ 熱茶杯、香氛蠟質、擴香儀、香氛茶包、泡澡球、白色傳單、精油按摩平、冥想音樂、熱茶杯
 

在這個過程中,重點是盡量具體化、視覺化。與其寫「高級感」「簡約」「可愛」,不如使用「霧面玻璃」「米白毛毯」「雕塑擺飾」等具象物品,這樣才能真正引導後續的設計語言。
透過這種三層拆解,你可以從:
- 品牌主題(核心)
- 氣質氛圍(關鍵字)
- 轉化為視覺語言(具體物件)
層層引導出設計方向,讓抽象的品牌理念具體化,不再停留在模糊的形容詞,而能成為視覺實體的參考依據。
使用曼陀羅九宮格的價值,不只在於發想,更在於幫助你將分散的靈感有系統地整理與聚焦,讓設計建立在具體依據上,而不是憑感覺摸索。
四、考量應用場景與實際需求
Logo 最終會應用在許多地方——網站、包裝、名片、社群平台、App icon 等等,這些不同的應用場景會直接影響設計形式。
在開始設計之前,也要思考這幾個問題:
- Logo 會出現在哪些地方?網站?包裝?社群頭像?
- 是否需要縮小使用?在幾十像素下是否依然清晰可辨?
- 會搭配文字使用,還是獨立呈現?
- 是否需要不同版本?(彩色、黑白、反白、單色)
例如:
- 若主要用於 App icon,就不宜使用太細的線條;
- 若品牌大量使用印刷品,就需注意配色的對比與印刷穩定性。
這一步的重點,是讓設計從一開始就考慮「實際使用情境」,避免後期出現「好看但不好用」的狀況。
五、整合資料,提煉品牌核心關鍵
這個階段的任務,是整合所有前期資料,把已經整理好的資料逐漸收攏成精煉的答案。
你可以回顧:
- 品牌定位與個性
- 情緒板傳達的風格氛圍
- 曼陀羅九宮格延伸出的元素
- 預期的應用場景與限制
從這些內容中,找出反覆出現、最能代表品牌精神的關鍵字或圖像概念。這些,就是品牌真正的設計核心——它所要傳遞的氣質、價值與個性。
到這一個步驟,你需要能明確地說出品牌的風格方向:
它是穩重的?溫暖的?科技感強?還是充滿童趣與活力?
你不必立刻畫出具體樣貌,但要能清楚知道「它應該給人什麼感覺」。
只有當設計的方向清楚,後續的草圖與設計才真正有依據,也更容易產出貼近品牌個性的成果。
Logo 設計實作流程:從草圖到定稿,一步步把想法變成有感的圖像
當前置作業都準備好了,你已經知道品牌要傳達什麼感覺、目標對象是誰、應用場景有哪些……這時候就可以正式動手開始設計了。
很多人以為這一步是「靈感閃一下,就畫出來」,但實際上,真正的 Logo 設計是一個不斷探索、實驗、篩選與打磨的過程。從草圖開始,一直到最後的定稿,每一個環節都會直接影響 Logo 的品質與品牌整體形象。
一、草圖發想:先畫再說,重點是「量」
第一步就是畫草圖,而且畫越多越好。這時候的重點不是畫得多精緻、排得多整齊,而是把腦中所有可能性都丟出來。
你可以隨手試著畫:
- 品牌名稱中不同字母的變化(例如把 O 畫成漩渦、把 A 拆成三角形)
- 各種簡化符號或圖案(像是火苗、水滴、葉子、眼睛等等)
- 跟品牌概念有關的具象物件(像香氛品牌可以試試蠟燭、香氛瓶、植物枝條)
這個階段很像「腦力激盪自己」,就是不斷嘗試、不怕失敗。你可以用筆記本亂畫、用 iPad 快速勾勒,甚至只是一堆線條拼湊出來的形狀都沒關係。

記住一個原則:寧可畫得亂七八糟,也不要畫得猶豫不決。
二、初步定稿:從一堆想法中,找出幾個有感的方向
當你畫了一整頁、一整本、一整層 iPad 草圖之後,下一步就是挑選幾個你覺得「有可能成為主視覺」的方向來進一步發展。
這個時候可以進電腦裡處理,嘗試不同的:
- 實例標準化Logo(將扭扭捏捏的標誌開始端正)
- 標準字的設計(粗細、筆觸、手寫感或機械感)
- 顏色設定(飽和度高還是低?溫暖還是冷調?)
- 圖形與文字的比例(是圖形為主?還是文字搭圖案?)
這階段不用急著選出最後答案,而是試著讓每個想法都變得具體、有畫面。通常你會得到 2~3 個方向,看起來都不錯,然後再慢慢比較、調整。
你可以問自己這幾個問題來幫助決策:
- 哪一個版本最有記憶點?
- 哪一個最貼近品牌想傳達的感覺?
- 如果今天是第一次看到這個 Logo,我會怎麼形容它?
三、調整與修正:決勝關鍵在「微調」
確定了主方向之後,就可以進入 Logo 設計中最常被忽略、但也是最重要的階段:微調。
這不是要你「推翻重做」,而是開始仔細雕琢那些看起來不起眼、但影響整體質感的細節,比如:
- 線條的粗細是否一致?
- 字與圖的間距有沒有呼吸感?
- 顏色太重還是太淡?要不要調亮一點?
- 留白比例是否平衡?整體有沒有太擠或太鬆?
這個階段的工作看似細瑣,卻是真正拉開質感差距的關鍵。你可以把這當作是在打磨一塊玉石 —— 一次一次微調,每次都只修一點,但整體會越來越純粹、越來越漂亮。別怕花時間,這裡本來就該慢慢來,耐住性子反覆打磨,最後出來的作品才會有韻味、有力量。
另外,這時候一定要把 Logo 套用在各種場景上測試看看,不要只看白底設計稿。可以模擬放上:
- 包裝盒、標籤、瓶身
- 名片與品牌手冊
- 社群頭像與 App icon
- 網站頁首或廣告橫幅

這樣你才能知道這個 Logo 實際用起來順不順、撐不撐得起場面。如果一縮小就糊掉、線條太細會消失,或是放在深色背景上一點都不清楚,那就要再修。這些「問題現場」會暴露設計的盲點,也正是微調的起點。
四、選定品牌代表色:讓 Logo 的情緒更完整
當品牌的視覺方向大致確定後,下一步就可以開始挑選代表色了。這一環節常常被忽略,但其實色彩才是賦予設計情緒的關鍵。它不只是裝飾,而是傳遞品牌氣質與感受的重要工具——冷靜、溫暖、俐落、柔和,全都藏在色彩裡。
你可以先回頭看看前期整理的情緒板,從那些圖片或靈感中,挑出幾個最貼近品牌感覺的色彩。接著試著分配角色:哪個是主色、哪個負責平衡畫面、哪個用來吸引注意力。別怕多嘗試幾種組合,因為同一套圖像,換個配色就會產生截然不同的氛圍——有的更有力量、有的更溫柔,有的甚至能讓品牌個性變得更清晰。
記得,選色不是比誰漂亮,而是找出最能說故事的那一組顏色。當色彩與設計語言彼此呼應,整體品牌調性就會更加完整,也更容易打動人心。
五、最終定稿:從圖變成可以上戰場的資產
當你已經對 Logo 的細節滿意,模擬圖也都通過實戰考驗,就可以進行最終定稿。
這個階段要做的是:整理好所有檔案,讓未來的你或設計團隊可以輕鬆使用,不需要每次都重新輸出或重繪。建議準備以下這幾種格式:
- 向量檔(AI 或 SVG):可無限放大不失真,是印刷或大型輸出必備
- 高解析圖片檔(PNG 或 JPG):方便快速套用在簡報、網站或社群素材上
- 色彩規格(CMYK):確保印刷色彩一致,不會一印出來變成奇怪的色調
- 不同版本:彩色版、黑白版、反白版、純文字版,依應用情境切換使用


一旦這些檔案都整理好,Logo 就不再只是一張圖,而是可以正式上戰場的品牌資產,隨時準備好應用在各種媒體與情境中。
Logo 的誕生不是靠靈感,而是靠整理與選擇
設計一個Logo,不只是畫圖而已,它需要對品牌的深入理解、靈感的層層堆疊、視覺上的不斷實驗與調整,以及對細節的反覆雕琢。但最關鍵的,仍然是方向的明確與選擇的果斷。
你會發現,好的成果其實很像是「找對頻率」——當你慢慢剝去多餘的裝飾,只留下真正屬於品牌的語言與氣質,那個最適合的圖像就會自然浮現,彷彿它原本就該是這樣。
設計完成不代表萬無一失,Logo 也需要法律保護
許多人以為 Logo設計完成後,事情就告一段落,畢竟它自動享有著作權,似乎就已經受到保障。但事實上,著作權只能避免「被抄襲」,卻無法確保你擁有市場上的「專屬使用權」。如果沒有商標註冊,設計的再漂亮也可能隨時被別人搶先登記,甚至反過來限制你使用。
實務中,不乏企業辛苦經營多年,卻因為忽視商標註冊而被迫更換品牌名稱與 Logo。不僅形象受損,更失去了消費者累積的認知與信任。而這並不是大企業才會遇到的問題,中小型品牌、設計工作室,甚至是個人創業者,也同樣需要具備商標意識。尤其在數位時代,Logo 的曝光遍及社群媒體、電商平台與廣告素材,風險更是無所不在。所以才更需要使用法律手段來保護你重要的資產。
為了更清楚理解 Logo 與法律的關聯,下表整理了三種常見智慧財產權的差異:
| 項目 | 著作權 | 商標權 | 專利權 | 
| 是否需申請 | 否,一經創作即自動生效 | 是,需向智慧財產局申請並通過審查 | 是,需申請並通過審查 | 
| 保護期限 | 作者終身 + 死後 50 年;法人為發表後 50 年 | 每次註冊 10 年,可無限次延展 | 發明 20 年、新型 10 年、設計 15 年(依法規) | 
| 保護內容 | 保護具原創性的圖像、文字、攝影、插畫等創作 | 保護可識別來源的視覺或聲音符號 | 保護具技術創新或產品外觀的新穎構造 | 
| 與 Logo 的關聯性 | 有:只要具原創性,即享有基本保護,但不具專用權 | 高:可獲得專屬使用權,防止仿冒與搶註 | 低:除非設計含功能性或外觀創新,否則不適用 | 
從比較可以看出,Logo 與商標權的關聯性最高。只有完成商標註冊,才能真正拿到「專屬使用權」,有效防止仿冒與搶註,避免品牌陷入法律與市場的雙重風險。
Logo在使用上的常見誤區
Logo設計完成只是開始,真正的挑戰來自日常使用。許多品牌在推廣過程中,因為方便或疏忽,讓視覺識別出現各種「走樣」的情況。這些看似微小的錯誤,長期下來會削弱辨識力,讓整體形象變得混亂、不夠專業。
最常見的問題是任意變形。為了配合版面,有人將圖形拉寬、壓扁或旋轉,雖然暫時解決了排版需求,卻破壞了比例與結構,使識別系統失去原有的穩定感與辨識效果。

在色彩應用上,為了節慶、活動或是根據使用場景的背景顏色調整配色是合理的,但變化仍需保有品牌語言的連貫性。若完全跳脫原色或風格,容易讓人無法辨識甚至產生混淆。變化可以,但必須建立在原則之上。
另一個常見問題是背景處理不當。例如白色圖形配上淺色背景,或放在過於花俏的圖像上,都容易讓主體失焦,這在社群圖卡、海報或包裝設計中特別常見,會直接影響視覺清晰度。

也有不少品牌在不同場景使用風格不一的版本:名片一種樣式、網站另一種、社群頭貼又換了風格。雖然每個單獨看起來都不差,但整體缺乏一致性,會讓品牌印象分散,難以累積消費者的記憶與信任。
品牌識別的力量來自「穩定」與「一致」。只要每次出現都保有相同樣貌與精神,就能在消費者心中逐漸建立起清晰且可靠的印象。反之,若每次都長得不一樣,品牌也將難以真正被記住。
Logo是品牌的起點,而不是句點
每一次Logo的出現都是與消費者建立連結的機會。當它反覆出現在廣告看板、社群平台、產品包裝、購物袋或外送袋上,便會在無形中深植人心。即使沒有任何文字說明,僅僅一眼,就足以讓人聯想到你。
品牌推廣的過程,其實就是從陌生走向熟悉,最終成為被信任的選擇。每一次曝光、每一場活動,不只是擴大能見度,更是在累積認知、鞏固價值。
這個符號不會憑空發光,它需要被有策略地放在對的位置、用對的方式呈現,才能真正與品牌理念綁在一起。當它承載了足夠多的故事與情感,就會成為品牌最有力、也最有價值的資產之一。
 
															 
															 
								




